第0104章 借救兵、平叛乱、缕关系!(1 / 3)
作品:《混世龙》南宋建炎三年(1129年)农历四月初八早上,阿龙、阿猫、白狼、魏德安、马文彪等在龙华城汇龙府商量拯救宋高宗赵构及宋朝的事情。
“龙哥!苗傅造反后,驻守吴江的宋军张俊部,他马上发表檄文讨伐苗傅等人!但是,由于,目前张俊只剩下2000多兵马,因此,苗傅派叛军向吴江进发后,张俊部马上撤离了吴江,目前退守平江府(今苏州),他与平江知府大人张浚一起合谋平叛的事情!”
魏德安看着阿龙等人慢条斯理地说着。
阿龙皱着眉头说:“德安!驻守镇江的刘光世有什么反应?!”
魏德安说:“刘光世暂时没有什么反应!按照常规推断,刘光世肯定知道苗傅他们搞兵变得手的情况了!他之所以没有表态,肯定处于观望之中!因为,他知道张俊只有两千多兵马,平江知府也只有一两千兵马!刘光世自己也只有四千多兵马!苗傅自己有五六千兵马,又收了三四千禁军!而且苗傅等人挟天子以令诸侯!又加上,刘光世非常忌惮金兵!因此,他肯定不敢轻举妄动啊!”
阿龙拍着桌子说:“这个刘光世跟他父亲是一路货啊!要平定苗傅等人叛乱,刘光世肯定指望不上了!德安!现在韩世忠的情况怎么样?!”
魏德安说:“韩世忠在江北已经没有部队了!听说,他带着几十个人偷偷跑回了平江府!现在,韩世忠应该在与张俊、张知府等再商量如何平叛的事情!但是,他们应该担心勤王军的实力和装备方面不如叛军吧?!”
阿龙他们正在商量事情时,海令狐进来跟阿龙汇报。
海令狐看着大家说:“龙叔!我将韩世忠、张俊、刘光世等三位将军,以及平江知府大人张浚等待汇龙府议事厅里了!他们说有急事找您商量!”
马文彪笑着说:“唉!他们应该是来这里,跟龙大帅商量借兵平叛的事情!”
阿龙笑着说:“好啊!他们来得真及时啊!否则,我们要去找他们了!走!我们一起去会见他们!”
于是,阿龙、阿猫、白狼、魏德安、马文彪等人跟着海令狐去见韩世忠等人!
大家见面后相互介绍,此时阿龙47岁,张俊43岁,刘光世40岁,韩世忠39岁,张浚32岁。
因此,张俊、刘光世、韩世忠、张浚等都叫阿龙为龙大哥!
大家相互介绍之后,坐下来商量事情了!
韩世忠看着阿龙说:“龙大哥!我们四人里就我跟你最熟悉了!我来谈谈我们的想法吧!我们认为苗傅、刘正彦等只是一些打抱不平的武夫而已!他们既没有治国方面才能,也没有抗击金兵的战略战术!因此,我们认为必须让宋朝皇帝赵构重新登基上位!宋朝才能带领国家走出目前的灾难,并恢复国家的安定及长期发展!因此,我们认为必须尽快铲除苗傅等叛军!拯救皇帝及宋朝!龙大哥意下如何?!”
阿龙说:“韩将军说得非常在理!汇龙军愿意与各位将军和大人一道铲除叛军,光复正义!请韩将军直言,你们要汇龙军怎么配合你们干?!”
韩世忠说:“目前,我们勤王军只有8000多兵马!而且缺乏粮食、武器和装备!而叛军加上他们已经收编禁军,一共有10000多兵马,而且他们在粮食、武器和装备等方面非常充足!因此,我们要想战胜叛军,我们必须向汇龙军借用20000多步骑兵及骝重!同时,再给我们勤王军提供20000多步骑兵的粮食、武器及装备!这样,我们勤王军才能平定这些叛军,并守住镇江等长江防线,防止金兵趁着我们平定叛军时,渡江偷袭我们!”
阿龙笑着说:“唉!其实我们的看法相同!但是,我们汇龙军为国家打过很多仗了!每次都是我们自己出钱出力去干活!但是,到目前为止宋朝没有给我们汇龙军一份表彰通报!也没有对我们汇龙军及汇龙会社的地位、待遇、军民及资产等有一个明确的说法!我们总不能这样傻乎乎地帮你们免费干活吧?!”
张浚看着阿龙说:“龙大将军!一直以来,你们汇龙军和汇龙会社都是宋朝及宋国的中流砥柱!虽然,赵构皇帝上台后,没有给你们汇龙军已经地位及待遇!但是朝廷的功劳簿上一直记录着你们对国家的忠诚及奉献!此次叛乱胜利之后,我们将报请皇帝和朝廷,给你们汇龙军及汇龙会社原来的军户待遇,保证你们资产、土地及产业等到朝廷认可及保护!这是我们勤王军给汇龙军开出的借兵条件!请龙将军定夺!”
阿龙笑着说:“喔!张知府果然是治国的干才啊!行!你拟好一份借兵合约吧!我们大家签定了这个合约之后,我马上借兵及借物资给你们!”
然后,大家商量这个合约的具体内容是:
一、汇龙军借给宋军韩世忠部10000步骑兵及部队一年所需的粮食、武器和装备等;借给宋军张俊部10000步骑兵及部队一年所需的粮食、武器和装备等。
二、汇龙军借给宋军刘光世部20000步骑兵一年所需的粮食、武器和装备等。
三、在宋军平叛的过程中,汇龙军的陆军、水军,以及汇龙会社的水陆运输队伍等给宋军进行运输及补给等帮助。
四、本次行动结束后,宋朝成为汇龙军及其军民的地位及免税待遇,同时,朝廷承认宋朝过去给予汇龙军及汇龙会社的资产、土地及经营权等。
五、签定合约当日即兑现上述承诺!
张浚与马文彪都是进士出身,因此,他们两人很快拟好了《借兵平叛合约》。
他们整理完合约后,阿龙与张浚、张俊、韩世忠及刘光世等签定了《借兵平叛合约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