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38章 突如其来的迁都话题月票)(4 / 5)

作品:《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

朱元璋深以为然:“若论经济,自是洛阳最强,长安其次,北平最次。”

“这也是咱不想将都城放在北平的原因。”

“虽然元朝将大都放在此地,然元人不善经营城池,此地并未发展起来。”

“仅有的宫殿,也毁于战火。”

“若将京畿放在此地,相当于重头兴建一座都城,代价太大了。”

陈景恪内心也很认同朱元璋的看法。

北平在地势上确实可以当京畿。

但现在是洪武十六年,不是三百年后,更不是六百年后。

未经明清两朝经营,此时这里还是半蛮荒之地。

将都城放在这里,前期投入实在太大了。

朱棣将京畿放在这里,一来是因为这里是他的老巢,二来也没别的选择了。

为什么这么说呢,看看地图就知道了。

长安是秦王朱樉的地盘,山东有齐王朱榑,河南有周王朱橚,太原有晋王朱棡。

虽然当时朱棡和朱樉都已经死了,可作为塞王他们的实力还在。

朱棣敢将首都放在别人家里?

那不是找刺激吗?

北平就成了唯一,也是最好的选择。

那里是他的老巢,既可以达成政治中心北移的目的。

又可以彻底摆脱朱元璋和朱允炆的阴影。

还具有极强的战略价值,何乐而不为呢。

但朱元璋就没有这么多顾虑了,他想将首都放在哪里就放在哪里。

哪个儿子敢反对试试?

他只需要综合考量,哪个地方更合适。

而眼下的北平,确实不是一个好的选择。

他本来就有这方面的顾虑,现在又听到陈景恪的分析,就彻底放弃了北平。

现在就剩长安和洛阳。

陈景恪说了三个要素,经济、交通、防守。

洛阳在经济和交通上占据绝对优势,但长安在安全上占据绝对优势。

再加上朱元璋先入为主的想法,还是比较认同长安的。

不过他依然没有就此做出决定,一切等朱标实地考察归来再说。

就在他准备结束话题的时候,陈景恪再次开口:

“还有第四个因素,发展潜力。”

朱元璋顿了一下,说道:“发展潜力?”

陈景恪点头道:“对,政治中心发展迅速,很快就会成为大明第一大重镇。”

“如果发展潜力不足,无法承载如此庞大的人口和经济总量,就会制约京畿的发展。”

朱元璋苦思片刻依然不得要领,就说道:

“你给咱具体讲讲,这发展潜力都指的哪些方面?”

陈景恪想了一下,说道:“简单来说,土地承载能力就是其中一项。”